习主席回信的中亚留学生:亲身历经中国发展,期望更多人了解中国 | 我的中国记忆

分享到:

习主席回信的中亚留学生:亲身历经中国发展,期望更多人了解中国 | 我的中国记忆

2024-10-06 来源: 作者:管娜
大字体
小字体
分享到:

  中新网北京10月6日电 (黄方)“习主席希望我们将来当好友谊使者,当好合作的桥梁,所以基于习主席对我们的认可,我们必须完成这个任务。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到来之际,获习近平主席回信的中亚学生、王涛英才奖获得者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国际教育学院教学秘书若贺曼(Rahman Bayramdurdyyev)在采访中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,分享了他亲眼见证中国高速发展的“专属记忆”。

  若贺曼回忆道,2023年,他组织了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的中亚留学生共同致信习近平主席。很快,他们就收到了回信,当时激动的情景仍历历在目,他说,“特别高兴!都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我的感情。”

  在信中,中亚留学生们讲述在华留学生活的情况,表达了努力学习、加强合作、为构建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。若贺曼在采访中说:“我们当时是想感谢习主席,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,给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条件。也讲了一下我们在中国学习成长的故事。”

  在中国生活、学习、工作14年间,若贺曼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。他举例道,早在2010年,他初到北京时仍需使用现金和信用卡支付,而如今,微信支付及面部识别技术已成为常态。“虽然我在中国待了14年,但是我觉得这里的东西就是学不完。”

  在采访中,若贺曼多次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,“中国的历史特别特别悠久,文化特别地丰富,即便我每天掌握一个新的知识,一辈子的时间也不够。”他真切地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接触中国文化、亲身体验文化活动。他特别提到,依托科技高速发展,近年来中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和图书馆兴起,让全球各地的人们更易于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丰富文化。

  制图:李永丽 创意:孟湘君 谷丽萍

  此外,他还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攻读博士学位、留校工作的经历。他对于北京这个城市也有着深厚的情感。他认为,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,近年举办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了。

  “我希望将来多参加文化活动,也希望有更多的外国人能参加,这样他们也可能像我一样,或者可能比我更深地了解、认识中国。”若贺曼总结道。(完)

【编辑:liqi123】
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

觀點 · 深度精选:

免責聲明:

本站原創內容根據公開信息整理或轉載,與立場無關,我們力求信息真實、準確,但文章、所示信息、提及內容僅供參考,無法保證該等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、及時性、有效性等,不構成任何建議,據此操作風險自擔。轉載的屬於第三方的信息,已標註作者及來源,並不代表贊成或反對等任何觀點,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评论

顶部